“如果没有机械化设备,给我1.5万亩的土地,我根本不会敢去种甘蔗”,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的理事长丁雷这样告诉记者。
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位于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联社下辖7个种植合作社和1个农机合作社,甘蔗种植总面积达到1.5万亩。丁雷回忆自己早年间在渠黎镇小规模种植甘蔗的经历,仅仅是600亩的甘蔗地,每年都要聘请100多个越南工人在基地充当劳动力。“一大批越南人,吃喝拉撒都在基地里,管水管电,还听不懂说话,想想都头疼”。

扶绥县渠黎镇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的理事长丁雷
2015年,丁雷明显感到传统的人力种植效率低、质量差,严重制约了甘蔗种植品质和规模的发展,于是考虑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手段,建立现代农场,大力发展智能水肥一体化和机械化,其中水肥一体化解决方案采用的是捷佳润提供的智能水肥一体化解决方案。在短短两年时间,他管理的甘蔗基地规模就跃升到了1.5万亩,更是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双高基地受到全区领导和行业人士的参观学习,种出的甘蔗产量高达6-8吨/亩。
2000亩蔗地只需2人管理
全程智能化机械化每亩至少节省成本500元
丁雷的故事,可以说是智能水肥一体化和机械化共同应用解决甘蔗种植“人力尴尬”的一个典型例子。“人力成本过高”一直是制约我国甘蔗种植的最大难题,据了解,我国甘蔗人工成本在十年间的增长率超过71.4%,而仅甘蔗砍收装车这一项,目前人力价格就已达到160元/吨/人,占甘蔗收购价格的30%。
成本过高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真正的问题在于根本找不到人”,丁雷告诉记者,人工种植不仅是“价格贵”,更是“人难找”。“留在土地上种植甘蔗的,30岁以下的就十分罕见了,90后绝不会做这种工作,最年轻的只有80后。很难想象这些80后老了之后,还有谁会留在蔗地里。”
随着国家监管的趋严,越南工人也愈发难寻。用“智能”、“机械”代替“人力”,成为政府大力推广、蔗农纷纷尝试的一味“解药”。智能水肥一体化是运用物联网、利用大数据、智能控制软件、灌溉设备等技术管理农场的一种新模式。渠黎镇甘蔗种植基地采用的捷佳润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运用这些技术将整个农场建立起一个信息网,管理者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就可以轻松管理整个农场的浇水施肥打药,而且结合捷佳润的墒情系统可以把农业生产现场的实时数据反馈到管理者的手里,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给出最佳灌溉方案,达到省水省肥省人工的目的。以广西1000亩柑橘投入成本为例,捷佳润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可以帮助农场节水50%、节肥30%、节省人力80%以上。

渠黎镇甘蔗种植基地采用捷佳润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的“双高”基地建设,“节水灌溉”和“生产机械化”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被各地政府纳入“双高”基地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当中。根据崇左市人民政府给出的数据,2017年仅崇左一地,投入的甘蔗种植机就超过450台,甘蔗中耕培土机械超过3400台,甘蔗联合收割机超过130台。

表一:2017年崇左市投入甘蔗机械化操作设备及机械化操作面积
(数据来源:崇左市人民政府)
大力发展智能化、机械化甘蔗种植的背后,是它们带来“切切实实的”的“高生产效率”。举个例子来说,1000亩土地如果由人工进行除草和打药作业,需要20个零工连续工作1个月时间;而这对于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和机械化作业的农场来说,这仅仅是1名工人5天左右的工作量。

表二:甘蔗种植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及成本节省数额
基地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和机械化作业后,只需2人便可以对2000亩的蔗地进行良好的管理。而将各个种植环节拆分来看,在耕作、新植环节,相对于人工种植而言,采用“甘蔗种植机”机种甘蔗,每亩至少可节省成本50元;中耕环节,采用“中耕施肥破垄机”进行中耕培土、施肥,采用“喷杆喷雾机”进行除草,每亩可节省成本100至150元;至于最耗费人力的采收环节,聘请人工进行采收的价格为160元/吨/人(含装车),而租用机械进行采收的价格为90元/吨(含装车),每亩甘蔗可节省成本至少350元。整体来说,每亩节省的总成本在500元以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