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就像给科技装上了涡轮增压引擎。”**
2025年3月14日凌晨,开源中国董事长马越在接受《智能涌现》采访时,用这句话形容了开源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而就在几个月前,DeepSeek的爆火让全球AI圈为之震动。但在这位深耕开源领域18年的老将看来,真正值得关注的并不是DeepSeek本身,而是它背后那群年轻人。
#### **技术参数可视化:7nm芯片上跑出“哪吒”**
春节假期刚过,开源中国的工程师团队就加班加点完成了DeepSeek在国产GPU上的部署。这是国内首个成功运行在沐曦芯片上的大模型项目。据马越透露,“我们调侃说,今年春节就两件事:DeepSeek和哪吒。”
DeepSeek的成功,离不开底层硬件的支持。沐曦芯片作为一款采用7nm工艺的国产GPU,其晶体管密度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建造了一座超级城市。而开源中国的团队,则通过优化代码和算法,让这座“城市”高效运转起来。
#### **研发细节:夜间调试时的关键突破**
“那天晚上,我们的工程师突然发现了一个性能瓶颈。”马越回忆道,“经过几个小时的调试,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通过调整内存分配策略,大幅提升了推理速度。”
这种深夜灵光一现的瞬间,正是开源精神的最佳体现。开源不仅是一种技术共享,更是一种协作文化的升华。正如马越所说:“开源社区里的每个人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像无数微小的齿轮共同驱动一台巨大的机器。”
#### **原理类比:开源=创新的加速器**
如果把技术创新比作赛车比赛,那么开源就是赛道上的涡轮增压引擎。它不仅能帮助开发者快速迭代产品,还能吸引更多人加入这场竞赛。
然而,马越强调,开源并非万能药。“开源是强者和富人的游戏。”他解释道,“只有当企业吃饱喝足之后,才有余裕去考虑是否开源。这就像你不可能要求一个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去谈慈善。”
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巨头如百度、阿里、腾讯等纷纷投身开源事业,为行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产。这些“领着工资搞开源”的员工,为新一代创业者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 **用户场景故事:张伟打开APP,5个传感器同时启动**
假设你是一个普通用户张伟,当你打开某款基于DeepSeek开发的应用程序时,背后的5个传感器会同时启动,从语音识别到图像处理,再到自然语言生成,所有功能都依赖于强大的开源生态支持。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企业迟迟未能形成类似CUDA这样的核心生态?马越指出,最大的障碍并非硬件卡脖子,而是软件生态的缺失。“我们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CUDA系统,就像拥有自己的GPU一样。”
#### **商业化难题:To B市场的“按摩师困境”**
尽管DeepSeek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马越认为,它短期内很难改变中国To B市场的现状。他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现在IT外包的人天价格还不如按摩师高。十年前IT外包时薪就比不上按摩了,如今差距更大。”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企业普遍不愿意为软件买单。马越坦言:“要等到这一代年轻人成为决策者,好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 **未来展望:从社区到DevOps,再到AI基座**
经过18年的摸索,开源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商业化路径。目前,公司主要收入来自三大业务板块:
1. **开源社区(OSChina)**
这是中国最大的开源平台,汇聚了超过1800万开发者。如今,这个社区已进化为一个AI教育平台,每年创造约5000万元收入。
2. **代码托管与研发效能平台(Gitee)**
Gitee目前拥有3600万个代码仓库,服务36万家企业。通过提供私有化部署方案,确保中小团队的代码安全,客单价约为每年3000元。
3. **AI大模型平台(模力方舟)**
该平台提供从模型训练到应用部署的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降低AI开发门槛。
马越表示:“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我们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
#### **结语:一起发展,比单打独斗强**
最后,马越呼吁创业者放下ego,学会合作共赢。“开源的本质是反强权的方法论。如果你做得好,就开源出来和别人竞争;如果你不行,那就加入别人的生态。”
对于DeepSeek的意义,马越总结道:“它最重要的启示在于,让全社会认识到开源等于创新。而真正的国运级现象,是梁文锋这样的年轻人崛起。”
或许,正如马越所言,我们仍处于AI时代的“拨号上网阶段”。但只要带着干粮上了船,不淹死,就一定会有收获。
发表回复